你们中的少年可以想象神,而你们中的老人则只能梦见神。—《圣经》

拿宇宙的总体时间尺度来测算,子裔的代代相传正计量着地老天荒的进程,所以儿孙一定要比长辈更趋近于苍老的极限,不是吗?—子非鱼

父母的欢欣是秘而不宣的,他们的忧愁与畏惧亦是如此。他们的欢欣他们不能说,他们的忧惧他们也不肯说。—弗兰西斯·培根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通常是指做父母的苦心养育了儿女,做儿女的却忘恩负义,不思孝敬。这话一听便可以断定是中国人的专用语,非但西方人不会有此牢骚,就连同样身为父母的动物们也不会生出这种伤怀。


这句曾经感动了不少国人的佳话——俨然一腔孔子孝道的现代变调——大约的确没有多少道理。因为“道理”二字,在严格的中文概念上,应该是指“天道之理”,而天道恰恰是不会为“父母心”生出侧隐之情的。按照生物学上的自然规定,任何物种的亲代与子代之间,都必须遵循利他行为的不对称原则,即父母投向子女的情感和辛劳等这样一类生物资源,一定远远大于子女回报父母的部分。因为,一方面,子代弱小,不予照应则不能存活;但更重要的还是另一方面,子代的预期寿命和繁殖潜能远远大于行将衰老的亲代,只有将一切可以调动的生物资源尽量施予子代的物种,才能在严酷的自然选择之下得以存续。所以生物的寿命一般不超过生育期的结束,当然也就来不及闹出子女不孝之类的怨愤,惟有人类才会不顾一切地追求长生不死,这倒真是一个令生物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依此类推,人类的文化情怀自然也应以侧重于儿童为宜,使之形成这样的社会环境: 老年的坟墓,中年的战场,孩童的天堂。若是不巧弄成反局,偏偏叫老年人顺心如入天堂、让儿童们拼搏如上战场、然后刚好把空出来的坟墓留给中壮年,则此种社会的文明气脉合该休矣!

 

中国的文化自古以来就有些老态。我们比较讲究“吃”,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西方人特别关心“性”,说什么“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前者吸引老年人,后者魅惑青年人,这是一望而知的。即便光说“吃”,东西方也有很大的差别: 我们的吃法,酸咸苦辣无所不包,口味之重,仿佛昏老的舌头不给足刺激就引发不出食欲似的; 西方的吃法,油腻甜淡,以甜为著,恰好适合儿童的兴致,所以大凡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无需训练,小孩天然就愿意光顾肯德基一类的西餐店。撇开生活小节,再来看内里的心性,则更是让人不敢恭维,中国人一个个多虑沉稳,城府高垒,一派未老先衰的僵滞神态; 西方人则显得率性天真,轻浮坦直,成年了还脱不净一股稚气; 所以,与西方相反,东方文化古往今来总体上一直有些偏向老迈,注重孝道,崇尚权威,压抑竞争,轻蔑新奇,因而特别容易去关怀“父母心”。只有处在现代国史开端上的鲁迅先生略微显出了一点儿例外,他曾大喊: 救救孩子! 并辛辣地嘲笑道: 父亲的话大约总是对的,儿子的话却早在未说之前就已经错了! 这应该算是国人第一次产生了“可怜天下儿女心”的情怀——结果,恰与自然律相合,我们的国运一路衰落迄于这个契机,才又开始重新点亮了气运回转的微光。这可真是道法无违呵!

 

不过,这样讲还不足以澄清代际纠葛的是非原委,为此,我们有必要追究一下“祖宗家法”的原始成因。最早做起父母的,当属原始单细胞生物,不过那时的高堂,实在端不硬尊老的架势。单细胞无性裂殖,一分为二,子代刚刚问世,便与亲代别无二致,这不仅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基因组型100%的相同,不像后来的两性繁殖,子女与父母的基因分别只有50%的承传关系,更重要的在于,此刻的生命,生存效价或生存度极高。它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繁殖能力特强,它们可以每隔20分钟就增殖一倍,如果给予理想条件,只需72小时其体积就会变得比地球还大,这就使得亲代尽可以不必关心子代的成活率高低,也不至于弄得断子绝孙; 二是养育过程简单,子代一旦形成,立即具备亲代的全部生活能力,因此它根本不需要亲代的抚养,当然也就谈不上孝敬爹娘的义务,相应地,亲代自然无需什么父性母性之类的东西来催促它们照顾子女。大约只在这个时期,两代之间才可能平等相处,互不干涉,也断不会发生代沟问题的麻烦和困扰。

 

随着遏止不住的物种进化,卵生鱼类渐成主角。此时两性趋向分裂,隔代之间相貌有别,子女再看父母,已见老态毕现,觉得它们远不像自己那样娇嫩漂亮,但父母看待子女业已生出一丝爱心,所以雄鱼求偶,总得作出能为雌鱼育出后代的样子才行。不过此刻的父性母性仍然很差,它们只管排卵于体外,授精于水中,然后各自扬长而去,至于儿女的死活,那就完全听天由命了。不待说,两代之间能够如此漠然置之,当然还是由于它们总体上的生存度仍旧偏高所致。再往后,情形就有了明显的不同,爬行类动物虽然还算是体外卵生的物种,但机体的复杂度大为提高,亦即生存度愈益衰减。子代孵化出来,不能直接具备独立的生活能力,这就需要有母性来催发亲代的育后行为过程,也需要子代产生相应的依恋之心,两代之间的亲情从此滋长起来,到这时,倘若谁还敢伤害小恐龙,想来老龙是绝不肯善罢甘休的。及至哺乳动物诞生,情况就显得严峻起来了,儿女的养育先得经过一番体内的怀孕和痛苦的分娩,接着再让母亲用自身分泌的乳汁哺养一段时间,这两个极为麻烦的过程随着物种的进化不断延长,直到断了奶也不能宣告罢休,亲代还得继续辛苦照管子代的生活,教会它们求生的技巧,……抚养之劳,不一而足。到了这一步,两代之间的亲情自然越发密切,甚至亲代之间的配对儿也因本能地关心后代养育问题而变得挑剔起来,父性母性由此获得充分发展,以至于生养孩子可能变成有意识的生活目标,只可惜动物们暂时还不会念叨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类。当然,亲代对子代的压制此后也不免弄成变本加厉的局面,这实在是一件情有可原的事情,因为眼下的父母已无法容忍子女比它们还要笨拙的现状,原因大概是,它们自己活得太不是滋味儿了。

 

这个过程在人类的文明史上还会继续深人贯彻。譬如,养育行为变得越来越复杂,教育周期变得越来越漫长,早年,多一个孩子只是多摆一双筷子,而且养到七八岁他就可以帮你干活谋生,现在,多一个孩子比多一个白吃饭的你自己还要叫人受不了,而且养到30岁他的博士后可能还没有毕业,也就是说你的苦役总是没个尽头。这还不能算完,倘若万一养出了一个全无出息的废物或凶神恶煞的孽障,那你就算把今辈子都给提前报销了。还有一个问题也着实令人头疼,那就是代沟的加深和代际战争的日益自热化,由于上列演化进程表现为加速度的运动方式,结果势必造成两代之间在生存形势和观念形态上的距离日益拉大。而且,你的孩子越聪敏,越无落伍之嫌,这个差距就越昭彰,代际战火就烧得越旺,也就是说,即便你有幸撞上了一个基因构型比较出息的后代,你的那颗“父母心”照例免不了被弄得酸溜溜的。

 

看来,“父母心”还是应当体谅的。但根据上述,导致父母心碎或心酸的主要原因却并不是儿女造成的,这完全是老天爷在捣鬼,或者说,是自然进化在造孽。好在这造孽的结果终于还算公平: 它不仅让做父母的越来越困顿煎熬,并倾向永无宁日; 也让做儿女的越来越备受压迫,而且还难以成人。再说,做儿女的迟早有一天可能会变成做父母的,于是,老子的冤屈自有孙子代为雪恨,到头来这一大家子谁也用不着抱怨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