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MP3音频全集

我们下面谈一下禅宗。禅宗是佛教在中国汉传佛教的最大一宗。禅宗的基本佛理依据,来自于佛经上记载的一段话,叫“释尊拈花,迦叶微笑。直指本心,见性成佛。”大家注意,它最重要的是后面这八个字,叫“直指本心,见性成佛。”


什么意思呢?就是每一个人本心中就有佛性,你只不过是被世俗的红尘所遮蔽所污染。如果你能扫除这个俗尘,你就是佛。佛陀的这个讲法,最初理解者是迦叶。我在讲老子课的时候提到过这一点,迦叶因此成为佛说禅宗第一祖,禅宗有印度禅宗和中国禅宗,在印度不叫宗,叫禅说。


释迦就是佛教在印度禅说第一祖,以后在印度相继发生二十八祖。禅宗进入中国第一宗师,就是我前面提到和梁武王相见的那个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到少林,开始建立禅宗。


后来经过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直到惠能,禅宗完成,所以惠能叫禅宗六祖。要说禅宗,我们就不能不讲惠能,因为最终禅宗发扬光大,以惠能为最重要的影响者。



惠能是岭南人,贫苦不识字,少年时候外出打柴,偶遇一个僧人念经,他听来就深有彻悟,于是追随僧人,入寺出家,惠能很小入佛院,进不了正式的教团。于是在寺庙中做一些杂役,比如破柴、踏碓等等。所谓“踏碓”就是一个石舂子,中间放上带糠皮的米,用一个木槌不断地敲打,才能把米糠脱除,这叫踏碓。惠能最初到寺院的时候,由于是个小孩,体重都压不动这个杠杆,叫腰石踏碓,在腰上,绑一块石头,才能把这个杠杆压动。



他在佛寺里服行杂役的同时,听五祖弘忍讲经,悟性极高,深得佛法。弘忍五祖晚年想找他的衣钵继承人,于是让他的众弟子各作一偈。弘忍的真正最出色的大弟子叫神秀。于是神秀就在佛院的墙壁上写了一偈,我前面讲过就是以诗歌形式表述佛法叫“偈”。神秀的壁书如下,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大家听一听,挺深入,挺空。讲得挺好。



慧能不识字。看到神秀的偈文,就让旁边一个小童念给他。念完惠能觉得他可以做出更好的偈文,于是留下一偈,让旁边一个叫张别驾的文人也书写在墙壁的旁边。我们看一下慧能的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显然,慧能的偈文更接近于大空。


弘忍五祖过来看,说皆未得法,皆未见性,然后用鞋把它全擦掉了。到晚上,五祖弘忍到慧能的碓房中,在石磨上敲击三下,惠能深解其意。在半夜三更来到五祖弘忍的帐房,弘忍亲授佛法和衣钵,惠能由此成为六祖。


弘忍同时告诫惠能让他赶紧离开佛院远避他乡。是因为神秀的弟子势力极大,惠能如果还留在佛院,会造成严重冲突。可见佛院里、寺院里也是而虞我诈之氛围,那么惠能由此潜到远处,以后神秀在中国北方传布禅说,深得当时武则天的赏识。


武则天曾经有意请神秀来做国师,神秀不敢当。告诉武则天。我有一个师弟叫惠能,比我见识深彻,所以我不敢接受国师之号,由此惠能名声大噪。最终在中国南方传布禅宗,神秀在北方传布,最终禅学大兴,惠能对中国禅宗的发扬光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我们只讲一个例子,我们前面讲,只有佛陀讲过的东西记录下来才叫“经”。请大家注意惠能讲过的东西在中国也叫“经”。这就是著名的《坛经》。可见惠能在中国汉传佛教影响之大。惠能所谓的禅宗,其实跟过去的其他各宗派重大区别在哪里?


在“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也就是说他把过去修佛的苦修方式,转化成顿悟修佛方式。我一讲到这儿,大家就应该能听明白。中国人特别欣赏禅宗,是因为禅宗有取巧之道。当然我这样讲,不能污蔑惠能,惠能有一段话专门对此作说明。他说,“非上上根器者,不入此门。”就是你如果没有上上之根器,没有上上之慧根你是修不了禅宗的。所以惠能的本意不在于取巧,但它能够在中国大兴,却与中国人善于取巧,功利急躁有关。


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造成深彻的渗透和影响。


我们下面举一些例子。佛教传入,由于印度梵文是拼音文字,所以在印度文化中佛教中就有音韵学的成分。所以佛教传入以后,中国第一次出现拼音,当然不是我们今天上个世纪中叶发生的那个罗马字母拼音,而是反切拼音。什么是反切拼音?大家看一下《康熙字典》那个上面就是反切拼音。


中国过去学文化,必须走私塾拜老师,你是无法自学的。因为没有字典,没有拼音,有了拼音,中国文化可以自学,可以普行。大家想,中国过去处处都是方言,中国人不同地区说的话都是不同的发音,找不见文字的统一发音。


远古时代有“尔雅”算是当时的雅言,这就是孔子所谓的“雅言”,算当时的普通话、官话。以后各代随着朝代的更迭,官话不断改变。有了拼音,中国文字才逐步有了可以统一发音的依据。而且第一次有了可以自学深学的这么一个工具和通道,所以对中国文化在民间的推展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


第二,佛学传入中国,导致中国字意得到很大的拓展。大家知道,人类的文化都是在文字符号上承载的,人类社会的信息量是不断增大的,信息内涵也是不断地在迭代的。


如果文字本身它要随着信息量扩大,那么文字量词汇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大。而且如果字意,如果思想是不断升华的,不断迭代的,那么文字的内涵也就一定不断地被充实被变更。所以佛教传入中国,使得中国古代文字第一次有异样文化的字意拓展,这使得中国文字符号本身的意境得到提升。


我比一个例子“缘”,中国“缘”这个字,最初原意仅指衣服的边缘,而佛教传入,“缘”这个字竟然成为一个哲学理念,所以就有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意见,比如“缘起”、“缘生”、“有缘”、“随缘”、“结缘”、“喜缘”等等。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以后,中国出现大量的语汇,使得中国语言文字大大被丰富。佛教传入中国,中国才开始有最大量的复合词出现。大家看看,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词汇,有相当一个部分都是佛教用的。比如我前面讲“作业”,“功课”,这都是典型的佛教用语。比如真实、世界、自由、平等、方便、解脱、慈悲、忏悔、心地、境界,这些词汇居然全都是佛教词汇。民国时候著名学者梁启超仅根据一部佛教词典统计,就发现佛教给中国贡献三万五千个新词汇。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佛教传入,中国人今天说话都很困难。


可见佛教传入给中国语言的丰富化带来了多大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学艺术造成深刻影响。大家知道艺术的发展,它本身绝不能太求实、太写实。比如报告文学,它基本上成不了文学高端,真正的文学一定是虚构的。而它的虚构既要落实于现实,又要高拔于现实,这叫浪漫或者叫浪漫主义文学。


这种超拔于现实的思境,佛教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影响。大家知道一个好的文学作品,一定要讲空灵,讲意境。大家读一下《红楼梦》。这种没有这种空灵感,没有这种意境的高度。文学绝不可能走在高端。


所以佛教思想的引入,对中国整个文学艺术界都产生重大影响。比如中国的国画,到唐代以后,也就是汉末历经魏晋南北朝,佛教在唐代大兴,与此同时,国画中的写意画,也就是文人画才开始大规模地发生,才进入成熟阶段。


再比如中国的诗词,尽管中国在先秦时代有屈原的离骚,在汉代有汉赋,水准也相当之高,但是中国诗歌的最高峰在唐诗宋词,其中都受到佛教意境高拔的影响。


再比如佛教的石雕艺术,中国的石雕艺术完全是佛教引入的结果。中国在佛教传入以前,没有石雕,几乎没有。有泥俑,有陶俑,泥俑做得很粗糙,陶俑做得相当不错,比如兵马俑,但是并不普及。而石雕在中国古代佛教传入以前非常粗朴,几乎没有,要有也非常粗朴。


我建议大家有空到汉武帝陵墓陕西茂陵,旁边霍去病的坟墓那建立了一个茂陵博物馆,那地方留下了一批西汉早年的石雕,那里有一个石雕叫卧虎,就是一个原石,有棱角的石,粗石,然后在上面刻几个线条,说它叫卧虎,我绕它转几圈,都看不出它是个虎。我不是说它不好,它十分古朴,但也太过粗糙。


佛教传入才把石雕从浮雕到全雕带入中国。大家今天到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你见到那种高度逼真的石雕像,那都是佛教带入中国的。当然我们也可以想象,印度的石雕文化深受地中海地区古希腊石雕艺术的影响。回想一下古希腊的石雕,比如掷饼者,这些东西都是通过佛教传入中国的。


佛教不仅对中国文化处处渗透,它甚至改造了中国的经学,也就是中国的国教都被它改造了,这就叫宋明理学。大家知道朱熹改造过的儒家学说,为什么取名叫“理学”?是因为佛教的因明逻辑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解读经学的方式。


所谓“理学”,它的核心叫理一分殊。什么叫“理一分殊”?我前面讲过思维简易原则,要知道儒家学说,比如你读论语,它是散点式讨论,你找不见它的纲领。佛教的因明逻辑带入逻辑整顿经学的通道。所谓“理一”,就是用一个最基本的原理,作为思维简易的一个纲。所谓“分殊”,就是这个最基本的表述,能够普解下面各目从而纲举目张。


这种用逻辑因明整顿散点式儒学讨论的方式,叫理学。可见中国的经学、国教、儒家学说都被佛教所整顿所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你如果理解不了佛教,你也就理解不了中国文化本身的大观和深入细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