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系统分析一下阿尔文·汉森的思想及其深远影响。汉森被誉为“美国的凯恩斯”,是将凯恩斯革命引入美国并使其政策化、本土化的关键人物。

一、 阿尔文·汉森的核心思想

汉森的思想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早期是新古典主义者),但其最核心、影响最大的思想形成于他对凯恩斯《通论》的解读、发展和应用之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凯恩斯主义的美国化诠释与传播:

    • 汉森是凯恩斯《通论》在美国最早、最有力的阐释者和拥护者之一。

    • 他通过教学(在哈佛大学培养了一代顶尖经济学家,如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写作(大量著作和文章,如《充分复苏还是停滞?》、《财政政策与经济周期》)和参与政府咨询,将凯恩斯复杂的理论转化为更易理解、更具操作性的美国语境下的语言和政策建议。

    • 他强调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常态下不稳定的根源,特别是投资需求的不稳定性。

  2. 长期停滞论:

    • 人口增长放缓: 减少了对住房和基础设施的需求。

    • 疆域开拓结束: “边疆”消失,减少了大规模投资机会。

    •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新技术可能减少单位产出所需的资本投入,降低资本需求。

    • 巨额资本积累: 过去积累的资本存量庞大,新增投资的空间相对缩小。

    • 这是汉森在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最具标志性和争议性的理论。

    • 核心论点: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如美国)面临着陷入长期停滞状态的危险。原因在于:

    • 结论:私人投资不足以吸收充分就业水平下的储蓄,导致长期性失业和经济低于潜在增长。这为政府大规模、持续的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

  3. 补偿性财政政策:

    • 经济衰退时: 政府应主动增加支出(尤其是公共投资)和/或减税,制造财政赤字,以刺激总需求,弥补私人部门需求的不足。

    • 经济过热时: 政府应减少支出和/或增税,制造财政盈余,抑制总需求,防止通货膨胀。

    • 汉森是功能财政补偿性财政政策最有力的倡导者之一。

    • 核心理念: 联邦预算的首要目标不应是年度平衡,而应是促进和维持充分就业与经济稳定

    • 操作方式:

    • 他强调公共投资(基础设施、教育、研发等)在刺激经济和提供社会资本方面具有关键作用,认为这不仅能弥补短期需求不足,也能提升长期生产潜力。

  4. 混合经济与制度创新:

    • 社会保障体系: 提供自动稳定器功能(失业救济、养老金等在经济下行时自动增加支出)。

    • 累进所得税制: 自动调节收入分配和需求。

    • 支持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IMF、世界银行)以促进战后国际经济稳定。

    • 倡导《1946年就业法案》,该法案首次将“最大就业、生产和购买力”确立为联邦政府的法定责任,为后续的宏观经济政策奠定了法律基础。

    • 汉森认识到纯粹的市场经济无法自动实现稳定和充分就业。

    • 他主张建立一种“混合经济” 制度,其中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承担起稳定经济和保障充分就业的责任。

    • 他积极倡导制度创新,如:

  5. IS-LM模型的早期发展与推广:

    • 汉森与希克斯几乎同时(希克斯略早)独立发展出了阐释凯恩斯理论核心的IS-LM模型框架(尽管表述形式略有不同)。汉森在其著作中(特别是与弟子合作)大力推广和应用该模型。

    • 这个模型将商品市场(IS曲线)和货币市场(LM曲线)结合起来,分析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决定,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成为战后数十年宏观经济学教学和政策分析的标准工具。它极大地促进了凯恩斯理论的形式化和传播。

二、 阿尔文·汉森的深远影响

汉森的思想和政策主张对美国乃至全球战后经济格局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 塑造战后美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

    • 他是凯恩斯共识在美国得以确立的核心人物。该共识主导了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滞胀”危机前)的美国宏观经济政策。

    • 《1946年就业法案》直接体现了他的思想,确立了联邦政府对充分就业的责任。

    • 补偿性财政政策成为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等历届政府(尤其是肯尼迪-约翰逊时期)经济政策的核心逻辑。例如,1964年肯尼迪/约翰逊政府的减税法案,就是典型的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实践。

  2. 奠定“新古典综合”的理论基础:

    • 汉森的思想,特别是他对IS-LM模型的推广和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是保罗·萨缪尔森等人构建“新古典综合”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

    • 新古典综合将凯恩斯的短期需求分析与新古典的长期价格灵活、市场出清分析相结合,成为战后主流经济学的正统,并统治经济学教科书和政策制定数十年。

  3. 推动福利国家建设与社会保障制度:

    • 他对社会保障、失业救济等作为“自动稳定器”的强调,为美国社会福利体系的扩张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学论证,促进了战后美国“福利国家”雏形的形成。

  4. 影响公共投资理念:

    • 他关于公共投资对刺激经济和提升长期潜力的论述,深刻影响了美国政府对基础设施、教育(如《国防教育法案》)、科研(如NASA)等领域大规模公共投资的持续支持。

  5. 塑造一代经济学家:

    • 作为哈佛大学的教授,他培养了一大批战后顶尖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托宾、索洛、海勒、奥肯、穆斯格雷夫等),这些人不仅在学术上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思想,更直接进入政府(如经济顾问委员会)制定政策,将凯恩斯-汉森的理念付诸实践,影响力持续数十年。

  6. 全球影响:

    • 他的著作和思想传播到全球,影响了其他发达国家战后重建和经济政策制定,特别是在欧洲和日本,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成为普遍接受的药方。

三、 争议与批评

汉森的思想和政策主张也一直伴随着争议和批评:

  1. 长期停滞论的失效: 战后美国经济经历了强劲增长(“黄金时代”),人口增长(婴儿潮)、技术进步(尤其是资本密集型)和私人投资活力远超汉森30年代末的悲观预测,使得“长期停滞论”在事实面前显得过于悲观。

  2.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 政治时滞与操作困难: 现实中,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往往滞后且受政治因素干扰,难以实现理想的“补偿性”效果。

    • 挤出效应争议: 批评者(如货币主义者)认为政府赤字会挤出私人投资,降低长期增长潜力。

    • 滞胀困境: 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高通胀与高失业并存)暴露了传统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过度依赖刺激总需求)的致命弱点,无法解释和应对供给冲击和通胀预期问题。这直接导致了凯恩斯共识的瓦解和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的兴起。

  3. 对政府干预的过度信任: 批评者认为汉森及其追随者低估了政府失灵、官僚主义、政策扭曲和公共债务长期累积的风险。

  4. 对供给侧的忽视: 传统凯恩斯-汉森框架主要关注需求侧管理,相对忽视供给侧因素(如激励、制度、技术、劳动力市场结构)对长期增长和潜在产出的决定性作用。

结论

阿尔文·汉森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是凯恩斯革命在美国的“使徒”和主要建筑师,其核心思想——特别是长期停滞论的警示、补偿性财政政策的倡导、混合经济和制度创新的构想、以及IS-LM模型的推广——深刻塑造了战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范式、理论框架和制度安排。他主导的“凯恩斯共识”带来了战后的长期繁荣和稳定,但也因其在应对“滞胀”时的失效而受到严峻挑战并最终被部分取代。

尽管存在争议和批评,汉森的遗产依然巨大:

  • 他确立了政府在经济稳定中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基本理念(《1946年就业法案》精神延续至今)。

  • 他强调了财政政策作为宏观经济管理核心工具的重要性,即使在货币政策成为主流的今天,财政政策在应对大危机(如2008金融危机、2020新冠疫情)时仍是不可或缺的武器。

  • 他对公共投资价值的论述仍有现实意义。

  • 他所奠基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如IS-LM的变体)仍是理解经济短期波动的重要工具。

汉森代表了经济学思想与国家政策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个高峰时代,其影响早已融入现代经济学的血液和政策制定的基因之中。理解汉森,是理解20世纪宏观经济思想史和政策演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