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1912-2006)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货币主义学派的领军人物,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倡导者,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的思想深刻重塑了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市场理念和社会治理模式,其影响至今仍在延续。

核心思想体系:

  1. 货币主义 (Monetarism):

    • 核心命题: “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长期来看,货币供应量(M)的增长率直接决定名义收入(PY)的增长,进而主导通货膨胀水平。

    • 批判凯恩斯主义: 反对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政府支出、税收)作为主要稳定工具的观点。认为财政政策(尤其是赤字支出)效果有限且滞后,甚至可能有害(挤出效应)。

    • 货币政策主张: 主张中央银行应遵循“单一规则”,即保持货币供应量以一个固定、温和且可预测的速率(如每年3%-5%)增长,以适应经济的潜在产出增长。这比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更能稳定经济,避免央行自身成为经济波动的源头。

    • 短期非中性与长期中性: 承认短期内货币供应变化可能影响实际产出和就业(因存在“货币幻觉”和价格粘性),但长期内货币是中性的,只影响价格水平,不影响实际变量(产出、就业)。

  2. 永久收入假说 (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 PIH):

    • 批判凯恩斯主义的简单消费函数(消费仅取决于当期收入)。

    • 认为人们的消费决策基于对长期、平均或“永久”收入的预期,而非当期或暂时性收入波动。短期收入变化对消费影响较小。

    • 政策含义: 一次性减税等临时性财政刺激政策对刺激消费、提振总需求的效果有限,因为人们会将额外收入的大部分储蓄起来,用于平滑终身消费。

  3. 自然失业率假说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Hypothesis - NRU):

    • 提出经济中存在一个由实际经济因素(如劳动力市场结构、信息成本、制度因素如最低工资、工会力量、失业福利等)决定的“自然失业率”。

    • 批判菲利普斯曲线所暗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此消彼长关系。

    • 核心观点: 试图通过扩张性政策(货币或财政)将失业率长期压低到自然率以下,只会导致加速的通货膨胀,而无法真正降低失业率。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

  4. 自由市场与有限政府:

    • 经济自由: 坚定信奉自由市场是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繁荣的最有效机制。价格体系是传递信息和协调经济活动的非凡工具。

    • 政府角色: 政府的作用应严格限定在维护法治、保障产权、提供公共物品(国防、基础法律框架)、克服某些严格定义的“外部性”以及保护社会中的弱势成员(但主张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如负所得税)。除此之外,政府干预(如价格管制、产业政策、过度监管)通常是低效、扭曲市场并滋生寻租的根源。

    • 私有化与放松管制: 强烈主张将国有企业私有化,解除对行业(如航空、电信、金融)的管制,以激发竞争和效率。

  5. 浮动汇率制:

    • 早在布雷顿森林固定汇率体系崩溃前,就预言其不可持续性并大力倡导浮动汇率制度。认为浮动汇率能更有效地调节国际收支平衡,吸收外部冲击,并赋予各国货币政策独立性(不受维持固定汇率的约束)。

  6. 负所得税 (Negative Income Tax - NIT):

    • 作为对传统福利制度的替代方案提出。旨在为低收入者提供收入补贴(负所得税),同时保留工作激励。设定一个收入保障线,收入低于此线的人可获得补贴(税率随收入增加而递减),收入高于此线则正常纳税。目标是简化福利体系,减少官僚成本,避免“福利陷阱”。

深远影响:

  1. 宏观经济政策范式转变:

    • 货币政策核心化: 深刻改变了全球央行的实践。虽然严格的“单一规则”未被完全采纳,但其思想促使各国央行(尤其是美联储在沃尔克、格林斯潘时期)更加重视控制货币供应量和预期通胀,强调货币政策的规则性和透明度(如通胀目标制)。央行独立性得到加强。

    • 财政政策作用弱化: 动摇了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作为主要需求管理工具的地位,使得政策重心转向货币政策。对财政赤字的警惕性提高。

    • 抗击通胀优先: 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要经济体(美、英)通过紧缩货币战胜滞胀提供了理论基础。

  2. 全球市场化改革浪潮:

    • 新自由主义浪潮: 弗里德曼的思想,结合哈耶克等人的理论,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起(里根经济学、撒切尔主义)席卷全球的“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核心意识形态基础。

    • 私有化与放松管制: 推动了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如英国、东欧转型国家)和关键行业的放松管制(如航空、能源、金融)。

    • 全球化加速: 其自由市场理念为贸易自由化、资本自由流动提供了理论支撑,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3. 对发展经济学与转型经济的影响:

    • 强调市场机制、产权保护和有限政府干预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挑战了当时盛行的依赖计划和进口替代的发展模式。

    • 对苏联解体后东欧及前苏联国家的经济转型(“休克疗法”的理论来源之一,尽管实践效果复杂且争议巨大)产生了直接影响。

  4. 对学术界的影响:

    • 复兴了古典经济学自由市场传统,使新古典经济学成为主流。

    • 推动了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应用(其消费函数、货币需求函数的实证研究是典范)。

    • 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卢卡斯等受其影响)深刻重塑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

  5. 社会政策讨论:

    • “负所得税”思想影响了后续的福利改革讨论,如美国的劳动所得税抵免(EITC)等带有工作激励的补贴制度的设计理念与之有相通之处。

    • 推动了对教育券(School Vouchers)、医疗市场化等社会服务提供方式的讨论。

争议与批评:

  1. 货币主义实践困境: 严格的货币供应量目标制在实践中面临困难(货币定义模糊、流通速度不稳定),许多央行最终转向以利率为主要工具、更关注通胀预期的政策框架。

  2. 对市场过度信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市场存在严重失灵、信息不对称和系统性风险,质疑了完全自由放任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市场并非总是有效和稳定。

  3. 加剧不平等: 批评者认为,放松管制、削减社会福利、削弱工会力量等政策加剧了收入和财富不平等。弗里德曼认为自由市场长期看会惠及所有人,但批评者指出分配不均的现实问题。

  4. 社会公共服务担忧: 对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市场化、私有化改革,引发对服务质量、公平可及性和“唯利是图”的担忧。

  5. 意识形态色彩: 其强烈的自由市场信念有时被认为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对政府作用过于悲观。

  6. 与威权政府关系: 弗里德曼曾短暂访问并建议过智利皮诺切特军政府(尽管他本人强烈谴责其政治压迫),这使其自由市场主张与政治自由的关系受到质疑和批评。

结论:

米尔顿·弗里德曼是一位划时代的经济思想家。他成功挑战了二战后主流的凯恩斯主义共识,将货币因素和自由市场理念重新置于经济政策的核心。他的思想直接塑造了过去四十多年的全球经济政策格局,推动了全球市场化、私有化和放松管制浪潮,对遏制通胀、提升经济效率产生了显著影响。同时,其理论(如自然失业率、永久收入假说)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基石。

然而,弗里德曼的思想也伴随着深刻的争议。对市场机制的绝对信任在实践中遭遇挑战,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和社会不平等方面。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副作用引发了广泛反思。尽管如此,弗里德曼提出的核心问题——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货币的作用、通胀的根源、福利制度的设计——仍是当代经济政策辩论的核心议题。他的影响力,无论是作为启发者还是作为批判的靶标,都无可置疑地持续存在。理解弗里德曼,是理解现代世界经济思想史和政策演变的关键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