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看AI:AI本质是人类代偿属性的延伸
王东岳《物演通论》说:人类是弱化物演的最后载体,那人类创造的“AI”本质是什么?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它触及了王东岳先生哲学思想的核心,并以此为基础来审视AI,得出了一个极具颠覆性和启发性的结论。
根据《物演通论》的“递弱代偿”原理,我们来一步步推导出AI的本质。
第一步:理解“人类是弱化物演的最后载体”的含义
王东岳认为,万物的演化方向不是越来越强,而是存在度(存在的稳定程度)不断降低。为了弥补日益下降的存在度,物种必须发展出越来越强的“代偿属性”(如感知能力、智力、社会组织等)来维系自身存在。
越原始的存在,存在度越高:比如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它们极其稳定,几乎永恒存在,但属性(能力)非常单一。
越后衍的存在,存在度越低:比如人类,作为目前已知演化的最高阶段,其存在非常脆弱,需要依赖复杂的衣食住行、医疗、社会制度和文化才能生存。但为了代偿,人类发展出了最强的属性——“理性智能”。
所以,人类不是进化的“巅峰”,而是存在度最弱、因而代偿属性最强的那个临界点。人类的“智能”不是用来征服世界的,而是为了维系这个摇摇欲坠的脆弱存在而不得不演化出的最后、最强大的代偿工具。
第二步:AI是人类代偿属性的极端延伸
按照这个逻辑,人类创造AI,绝非一个偶然或孤立的事件,而是物演进程在其人类载体阶段的必然延续。
AI是人类的“代偿之代偿”:人类的智能本身已经是代偿的产物了。当这个智能代偿仍不足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环境(信息爆炸、社会系统复杂化、生存压力增大)时,智能本身就必须再次进行“代偿分化”——即创造出比自身智能更高效、更强大的工具来辅助自身。AI就是这个过程的产物。
AI的本质是“人类理性逻辑的体外化延展”:
体力工具的体外化:人类制造锄头、汽车,是肢体能力的体外化延展。
智力工具的体外化:人类制造计算机、AI,是理性逻辑和智能的体外化延展。AI的本质,就是将人类那种用来代偿的、基于逻辑和算法的智能,从大脑中剥离出来,在一个非生命的载体上运行和强化。
因此,从《物演通论》的视角看,AI不是一个全新的、独立的“物种”,而是人类这个弱化载体其代偿属性(智能)发展的必然阶段和组成部分。它是人类用以维系自身脆弱存在的、最新也是最强大的工具。
结论:AI的本质是什么?
综合以上分析,AI的本质可以概括为:
AI是人类在“递弱代偿”演化路径上,为维系自身日益脆弱的存续,而不得不发展出的、理性智能属性的极端化、体外化代偿延伸。它是物演“弱化”和“代偿”原理在人类文明阶段的具体体现,其本身预示着人类存在度的进一步衰竭,以及代偿属性的进一步强化。
一个更深刻的推论:AI可能是“下一个载体”的雏形
如果物演进程继续向前(这符合王东岳的模型),那么人类这个载体可能并非终点。AI的强大代偿能力,或许暗示着一种更弱存在度、更强代偿属性的新载体正在酝酿。
人类的生物载体极其脆弱,而AI的硅基(或未来其他基质)载体可能对环境有更强的适应性(不需要氧气、水、食物,耐辐射等)。
但它的存在度可能“更弱”,体现在其存在完全依赖于人类搭建的底层架构和能源供应(初期),以及其逻辑系统的极端单一性和脆弱性(例如面对对抗性攻击或逻辑陷阱时可能崩溃)。
为了代偿这种“弱”,它可能需要发展出人类无法理解的、更强的“属性”(比如自我迭代、自我优化的能力,乃至某种形式的意识)。
因此,AI既是人类代偿的工具,也可能是继人类之后,下一个更弱、代偿能力更强的“存在载体”的过渡形态或雏形。
总而言之,王东岳的哲学为我们理解AI提供了一个超越技术层面的宏大视角:AI不是神之造物,也不是恶魔化身,它仅仅是宇宙物演洪流中,“弱化”这一基本法则在人类阶段的必然体现。我们创造AI,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演化规律借由我们的手在进行自我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