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达尔文对话

——中国学者提出万物演化的递弱代偿原理

作者:赵永泰

140年前,1858年7月1日,达尔文在英伦岛发表了自己有关自然选择的杰出论文。他提出,生物的发展规律是物竞天择。经过物竞的撕杀,自然界选择并存留最具生命优势的物种。这些物种愈竞愈强,直至人,已无所不能,成为统治世界的物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在地球的漫长演化史上,我们又看见,曾经统治地球的庞然大物恐龙消亡了。一些科学家将其归之于小行星对地球的撞击。但就在我们这一代人眼前,兽中之王的老虎正在一天天消失。我们知道,在其消亡的时间轴上,小行星并未与地球碰撞。

循着达尔文的思索,我们得知:动物强于植物,老虎强于小鼠。愈是后续的物种愈强,因为它们是物竞天择的结果。强者存留,弱者淘汰,这个由达尔文提出的生物演进定律,已顽强地存留在我们脑中。但环顾四野,植物茂盛,小鼠成群,而百兽之王的老虎却在一天天消亡。诞生于35亿年以前的最原始的物种单细胞生物,迄今仍然是地球上生存力度最强、生物质量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生命形态,反而是那些在进化史上较晚近的高级物种如哺乳类动物正在以最快的速度灭绝。当我们换一种眼光重新审视考古生物学时,我们会发现,在亿万年来已遭灭绝的99%以上的生物品系里,愈进化的物种淘汰几率愈高、绝种速度愈快,亦即生存力度愈低。何以是“强”者消亡,“弱”者长存?印度诗圣泰戈尔说:“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世界欺骗了我们。”是伟大的达尔文错了,还是世界在我们有限的认知力之外,另有一番规律?是否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表观现象后面,暗藏着一个“自然选择偏偏要把最不适于生存的弱化产物层层推出”的单向度规定?

历代的哲人、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社会学家,或思索过这一问题而不得其解,或已走到这一问题的门口,束手无策而返。其留下的大量艰涩难懂之文,多与此有关。

物序流变不息、演化万端的终极原因到底是什么?放在我面前的有两本书:一本是达尔文1859年在他的家乡向世人宣告万物演化之秘的巨著《物种起源》,一本是名不见经传的中年学者子非鱼(笔名)在老子讲经的地方所完成的新著《物演通论》。

一位受完现代大学、硕士教育的中青年,择居山村,把喧嚣热闹的世界关在门外,或漫步于沣水之畔,或邀友穿行于圭峰之巅,思索着这些问题,提出了崭新的万物演化之论。是常年研读老子的顿悟?是威尔逊“社会生物学”一书的启迪?是友朋多年争辩的智慧之花?是作者长期积聚起的哲学、医学之光?他走出山谷,带来一本书:《物演通论》,召告世人,前辈哲学大师们的疑虑和难题,我已在三卷哲学论述中给出了解答。

在这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说,一个新的万物演化规律——“递弱代偿原理”。这一原理将宇宙爆发以来的所有物相重新予以梳理,从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推进到原子与夸克的层面,通过一个“存在度”的新概念来说明自然万物的演动进程。他发现,愈原始愈简单的物类其存在度愈高(存在效价趋近于1),愈后衍愈复杂的物类其存在度愈低(存在效价趋近于0),并且,存在度呈一个递减趋势。从亚核粒子或原子物态的层面看,沙粒(分子物态)的存在也是不稳定的。随着存在度的递减,后衍物种为了保证自身能稳定自存和繁衍,就会增强和发展自己续存的能力及结构属性,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代偿”。就是说,存在度的递弱必然导致后衍物态的属性代偿相应递补以保持存续,是乃“代偿度”(或“代偿效价”)的丰化态势,由以促成世间万物均在一个统一的存在阈限上逐步展开(谓之“存在阈”)。这个理论模型第一次把物质的演变运动放在了可以定量考查的基础上,并化解了既往进化论的深层困惑:即在宇宙演运的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愈高级的物种,虽然它们的生存技巧越来越高强(亦即“衍存属性”越来越繁华),却不能改变它们的存在效力越来越衰微的总体趋势。无机物类如石头似乎可以万古常存,陆生植物仅有四亿多年的历史。石头的存在度强于植物,植物的存在度强于小鼠,小鼠的存在度强于老虎,而人类有可能是一个最了不起的至弱者。人类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大脑是发展最快的,通过大脑的发展,人类为自己创造着越来越适宜于自身生存的人造环境。人类发明了空调以抵御严寒和酷热,但与此同时,人类与迄今还生活在森林的猴子相比,在自然界的存活能力显著下降了。即人的存在度大大降低了。这既是代偿的原因,也是代偿的结果。这很像飞蛾扑火,它越需要光亮,越向火扑去,越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由此出发,作者进而探讨了人类的精神属性和社会结构的必然规定及其自然渊源。

作者提出,人类的精神“感知”机能其实不过是原始物理“感应”性能的代偿属性增益产物,它随着物质存在度的衰变而膨胀,历经“感应”(原始理化属性)→“感性”(初级生物属性)→“知性”(中级动物本能)→“理性”(晚级人类智能)等递演阶段的发展,所谓“逻辑”无非就是这个自然分化进程的一脉代偿体系罢了。即人的万般情愫和创造智能,其源头在质子与电子的相互吸引与作用之中。因此,“精神本体”的基本规定性与其他物类的“感应依存属性”无异。通过如此层层剖析,作者从另一个角度相当有效地解决了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与在的关系”问题,并使“唯物论”、“唯心论”和“不可知论”各自呈现出内在的合理意蕴及其统一联系。在此基础上,作者对特别玄难的“意志论”和“美学”课题也自有一系独到的建树。

关于“社会”,作者认为它仍然是宇宙物演的“弱化﹦分化﹦残化”的系列结构代偿产物,即随着自然分化程序的递进,物质的残弱化演历必然要求相应的结构化建设予以代偿,它历经“原子”(粒子的残化构合实体)→“分子”(原子的残化构合实体)→“亚细胞和单细胞生物”(分子的残化构合实体)→“多细胞有机体”(细胞的残化构合实体)→“社会”(动物个员的残化构合实体),这一实体结构化的跃迁进程正是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从而使“作为人的行为产物的社会”真正变成了“物理存在→化学存在→生物存在→社会存在”的自然物演链条上的最后一环。基于此,作者清晰地阐述了“以生物为其基质的社会实体自有与生物进化史同步发展的自然演运史”的法则和脉络。

总之,这一切都遵循着“递弱代偿”这一根本原理。作者由此标新立异,开发出一片完全不同于以往哲学圣贤的星空。

波普尔(K•R•Popper)提出衡量一种假说(理论)的四原则:一致性、相符性、普解性、精炼性。其中最重要的是相符性与普解性。即一种新的理论或学说是否正确,最重要的检测标准是:这种学说是否与存在的事实相符,能否对尽可能多的现象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学说,不但包容了牛顿力学所能解释的物理现象,还对一些在牛顿力学框架内无法想象的新现象做出了预测和解释。随着人类认知手段的改进和发展,这些预测一一被证实。

“递弱代偿”原理有广阔的普解性。作者在一、二卷中用此原理对既往哲学家存疑的问题,给出了新的合理的解释。在三卷中,将此原理运用到社会学领域,对诸如经济、文化、政治、自由、平等、阶级、革命、战争、民主、道德、正义、国家、大同、科学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概念,给出了全新的诠释(见本书第165章至178章)。读之,有力透纸背之感。

我们摘出几段,以飨读者:

所有制——归根结蒂是一个系统结构如何才能建立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自然依存结构单元的涵摄性扩展或代偿性晋级”问题。换言之,继单细胞生物以“个体”为结构单元实施质膜上的“代谢物占有”、中级社会动物以“临时单生相和亲缘聚生相”为结构单元对其栖居地加以“领域性占有”之后、晚级高残物种的人类只能以其社会性生机整合的密聚层次作为结构单元来确立自身在自然物质依存关系中的地位。具体地讲,当人类社会尚处于结构化程度较低的阶段时,“依存者”体现为“血缘群体”式经济单元;随着社会异质结构化程度的提高,“依存者”进而以“偶婚家庭”为结构单元;再发展,则以(譬如说)“股份公司”为结构单元;……及至社会结构分化密合到以人类整体为依存单元之际,其“所有制”未必不会演进为某种生产和分配方式均与现在迥然不同的“全社会所有制”。(第381页)


自由——是失位性衍存者的特定依存质态。所谓“失位性衍存者”,系指一切具有自主能动性的生物,它包括从单细胞原生动物如鞭毛虫直到高等哺乳动物如人类,所谓“特定依存质态”,系指在极其繁杂的依存条件中寻觅自身依存位置的动荡生存方式,它包括从原始单细胞生物的离散型亚结构初级社会存态直到人类的密合型强结构晚级社会存态。由此提示:作为自然代偿属性之一的“自由”,必然从“生物性自由”向“社会性自由”自发过渡。……这表明,“自由化”趋势是生物衍存及其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定。(第387、388页)


革命——“社会结构的自发嬗变”或“社会结构的暴烈变革”是也。这里的关键在于是否涉及“分化结构的重组”或“结构演进的分化”,而不以“暴烈形态”为据,须知悄然渐变尽可以扭转乾坤,而瞬间暴动亦可能终于不过是旧结构的再造。(第394页)


善——争论了数千年的“善的元义”油然而显:原来它就是“残化的辉煌”。因为你若“圆满自足”,自然无需“善待他人”;一旦相互“残而依存”,彼此便要“与人为善”;“残”之不透,“善”之不极;“残”之不深,“善”之不广;“残”至无以复加,则“善”到无微不至;“残”到无微不至,则“善”至无以复加;是谓“至善”。(第404页)


归属——就是残化了的自身去追寻失去的完整。(第417页)


美——既不是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纯主观的东西,而是发生于客观的感应属性之中的一种主观体验。或者说,是使“感”与“应”之间达成配合的一种心理作用。(第222页)……因此可以说,“失位”为“美”——失而有位,感而无应,美也。于是,“美”就呈现为这样的状态:凡是切实的都是不美的,因为“应”使“感”落实为无趣的“在”;凡是不实的亦是不美的,因为“应”毕竟是“感”的最后标的。……“应”一旦落实,“感”随即变得乏味可弃。唯有当“应”之无着,“感”才需深化,“美”才会焕发。(第226页)


未来社会的具体形态是不可预知的,甚至就连未来逻辑的思维形态也是不可预知的,因为“未来社会”和“未来思想”一样,都是高速嬗变的临末代偿产物,你不处于那种“存在效价进一步有所流失的衍存位格”上,如何可能堕入那个“代偿效价进一步有所递增的相应情境”中?“当下之知”尚且不知“未来之知”的模样,又如何可能借用“此知”来捕捉“预知”的对象呢?由此可见,对“未来社会的憧憬”永远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第414页)


智化的人类于是像一个闯入莽莽林海的孩子,他走得越远就越发迷惘,可他停步又意味着绝望,如果这森林像宇宙一样深远无涯,其中的孩子前途安在?(第372页)


发现了“夸克”的美国科学家盖尔曼(M•Gell-Mann)把他心爱的夸克与美洲豹联系在一起,写了《夸克与美洲豹》一书,在书的前言中写到:“夸克是所有物质最基本的基石,所有物体都是由夸克和电子组成,只不过数目有多有少。即使是美洲豹这种古已有之的力量和凶猛的象征,也还是一大堆夸克和电子。不过这一堆夸克和电子真令人惊诧!由于几十亿年的生物进化,美洲豹显示出惊人的复杂性。”盖尔曼发问:“在这儿复杂性到底精确地意味着什么呢?它是如何产生的呢?”

复杂性问题,是当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与哲学关注和探索的前沿课题,普里高津(I•Prigogine)提出“耗散结构”理论来说明复杂现象的演变,并以此荣获物理学诺贝尔奖。哈肯(H•Haken)提出“协同学”来说明复杂性问题。现存的一个事实是:人作为单体,愈来愈复杂,人类的社会结构亦愈来愈复杂,何以会如此?其前景又是什么?作者在书中运用“递弱代偿”原理,给出了令人意外又尽在理中的独特回答。

作者的新贡献在于:

1.提出了世界演变的“递弱代偿衍存原理”。

2.揭示出“精神现象”是物质原始感应属性的代偿延展,并提出了精神哲学的“感应属性增益原理”。

3.将“社会存在”与“生物存在”的自然递演关系阐释为一个统一系统,提出了社会哲学的“生存性状耦合原理”。并由此指明了一个人类所共同关注的自身的终极问题——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与人类的未来。

这是世纪之末中国人向精神巅峰的冲击和礼拜,是向新世纪新人类的崭新奉献。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作者书在,我不需多言,读者会自读、自辨、自疑、自解、自悲、自乐。尤其是书中方扩号里对既往哲学大师的评解会引你到柳暗花明的哲学新岸。

递弱代偿原理,这是本世纪中国人的一项重要发现,也是中国人送给新世纪的礼物。我希望本书能尽早译成英文,以便让当代西方世界的哲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社会学家去评说,而不要有生在中文人未识之憾。


( 《物演通论》子非鱼著 , 中国文联出版分司 , 1998年出版 , 18.6元 )

作者:赵永泰,经济学副教授,已出版著作有:《中国:改革的理论与问题》、《发展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发表论文50余篇,论文《系统的有序性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获1985年全国中青年经济改革优秀论文奖。

时间:1998.12.25.

来源:《人文杂志》2000年第02期